查看原文
其他

我和女儿是怎样一起创作“星期天的哲学课”?

2017-03-12 第二书房阅读空间

主讲人 | 许庆莉

转自 | 小多童书(ID:xiaoduoui)

转载请联系原创方授权和注明相关信息

家长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我想和大家分享两部分内容。


一、我和女儿是怎样一起创作“星期天的哲学课”的。


二、为什么学点哲学,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不仅是有用的,而且是必要的。

A“星期天的哲学课”的创作过程


首先,我想分享一下“星期天的哲学课”的创作过程。


“星期天的哲学课”是由我和我十二岁的女儿共同创作的,我写,她画。我不是哲学专业人士,只能算是一名爱好哲学的妈妈。我的女儿当然更不是绘画专业人士,她只是一名酷爱画画的小女孩。


在这里,我要首先感谢小多,特别是小多的总编祝伟中先生和执行总编阮健女士,他们很有魄力,竟然敢把哲学专栏的写作和插图工作交给我这样一个非哲学专业的妈妈和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其实这和少年时的理念相通,不是所有的专业人士,不论他们头上的帽子有多大,就可以给孩子写作的。他们大胆地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我也大胆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当时我是这么想的:


作为妈妈,我也许比那些哲学专业人士更了解和女儿同龄的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和烦恼,而哲学是一门帮助我们看清事物本质,帮助我们消除困惑的学问,我也许可以引导、启发孩子们从哲学的角度重新思考他们的问题和烦恼吧。


还有,哲学被很多人认为是枯燥的、无用的,我想也许是因为很多哲学文章写得太抽象、太理论化,太难懂了吧,我也许可以尝试着把哲学专栏写得通俗一点、有趣一点、生活化一点。


为什么会想到让女儿画插图呢?


作为一名妈妈,我对女儿的绘画天赋比对自己的写作才能要更自信一些。我观察到,从会用筷子的那一刻起,女儿就开始画画了。她画画的时候特别投入,常常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而且,她总能捕捉到并且画出很多特别微小的细节。


我曾经把她五岁时画的画装在相框里,挂在家里墙上,有美院油画系的朋友看到后问:“这画画得不错,在哪里买的?”朋友的话让我很吃惊,我开始相信——也许女儿真的有一些绘画天赋吧。


从那以后,不管是朋友过生日、结婚、还是生宝宝,我在送他们礼物时,都会附上一张我女儿画的卡片,我想让女儿知道她的画很有价值,能够为别人带去爱和祝福。


我觉得,发现孩子的天赋并按照孩子的天赋去培养它,是一个妈妈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吧。


因为相信女儿有一定的绘画天赋,所以,大约有两年的时间吧,每次和小多的杨总、祝总和阮健见面时,我都会带着女儿的作品给他们看,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询问他们是否有可能让女儿为我的文章配插图。


也许是被我这种傻乎乎的信心和坚持打动了,也许是他们认为孩子的画的视角、笔触更容易打动别的孩子,终于在去年8月份时,他们决定认真考虑这件事,并决定让我女儿尝试画几幅插图。这样,从去年10月份起,我和女儿正式开始了哲学专栏的创作。

B哲学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有用的而且是必要的

这个群里有不少朋友和我一样是70后吧。作为一名70后,我一直认为——生活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变化飞速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必要具备一些哲学素养。


我们每天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真的、假的,有用的、没用的,正面的、负面的。我们每天被各种各样的观点包围,每种观点听起来都那么振振有词,看起来都那么理由充分。


于是,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和观点面前,我们糊涂了,困惑了,不知所措了,无比焦虑了。我们不知道应不应该吃转基因的食品?我们不知道要不要给孩子报蹲坑班?我们不知道为了资产保值是该买股票、买房子还是多换些美元?


我们可以相信专家的话吗?

专家的背后常常有利益集团。

我们可以相信媒体的话吗?

媒体的观点常常自相矛盾。

我们可以相信朋友的话吗?

周围的朋友和我们一样困惑和茫然。


我觉得,生活在今天的社会中,如果缺乏分辨力、判断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想要简单、平静地活着都很难做到。

我们的孩子今后面对的,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

他们面对的只能是一个信息、观点、

选择更多,变化更快的时代。

我们的孩子能够适应这样的时代吗?

我想,为了帮助我们的孩子为未来的生活

做好准备,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那个

选择更多、变化更快的时代,我们每个家

长都有必要从小就培养他们怀疑的态度和

批判的精神,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

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的语文、数学、英文这些学科教育,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分辨力、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吗?显然不能。但鼓励我们“爱智慧”的哲学,恰恰能够培养这些能力。哲学鼓励我们主动地发问、独立地思考;哲学教给我们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


分辨力、判断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孩子们在未来生活中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其他学科不可能赋予的,而哲学却能够帮助他们拥有。学点哲学,对于被动地生活在灌输和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国孩子,十分必要。


哲学是让我们学习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直达问题核心和本质的一门学问。我们今天在因特网、信息化时代面临的问题和困惑的本质,和几百年前并没有太大不同,这些问题和困惑,过去那些最聪明的哲学家们可能已经探讨过。

C“星期天的哲学课”


“星期天的哲学课”,是《少年时》的一个专栏,每一课讨论的都是十一岁的小学生醒醒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烦恼,每一课都以老妈和醒醒对话的方式进行。老妈会引导醒醒探究这些问题的本质,并和她分享历史上那些最聪明的哲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许这些思考和探讨未必有最终的答案,但思考和探讨的过程本身会让孩子越来越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


我希望通过阅读“星期天的哲学课”,孩子们也能够像醒醒一样,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并且越来越愿意主动地发问,独立地思考。


到目前为止,我和女儿已经完成了十期哲学课,接下来我将逐一分享已出版的八期课的主题。


第一课世界上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吗?


标准答案在中国孩子的生活中很重要。他们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记忆标准答案。


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英语,如果答题时写的和标准答案不同,他们往往会收获大大的“✕”。久而久之,孩子们很容易形成一种错觉——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


我们无法想象凡事都找标准答案的孩子长大后如何应对真实的、复杂的生活。


这一期的哲学课试图破除孩子们的这种错觉,告诉他们——世界纷繁复杂,只有很少一部分问题有标准答案。当我们在寻求一个问题的答案时,首先需要界定这个问题属于哪个学科领域,因为不同领域的问题有着不同的判断对错的标准。


图片来自少年时13期《猫和狗》P112-115,绘者张天瑜

对于数学问题,我们要求答案(常常是计算结果)准确无误;对于天文学问题,我们要求答案和客观事实相一致;但对于语文问题,只要一个回答表述生动、准确、合乎逻辑,我们就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回答。许多语文题目的标准答案其实很可笑,是在用数学的对错标准来评判语文的答案。

第二课知识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是有知识的人?


中国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当然是考试!考好了,老师会表扬,同学会羡慕,家长会奖励。


孩子们常常想当然地认为,谁的分数高就说明谁更好地掌握了知识。但知识究竟是什么?那些掌握了确切书本知识的人就是有知识的人吗?

这一期的哲学课向孩子们介绍了两派哲学家关于知识判定标准的争论。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家,认为知识是人们头脑中确定无疑的概念;以培根为代表的哲学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是帮助人们导向成功行动的某种东西。

图片来自少年时14期《重新认识太阳系》P114-116,绘者张天瑜


虽然两派哲学家没有争出最终的结论,但哲学家们的争论能够启发孩子们开始思考——除了考试拿高分,他们追求知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三课为什么适度的行为才是好行为?


电子游戏几乎对所有的孩子都有着致命的诱惑,很多家长都为孩子沉迷电子游戏大伤脑筋。


除了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也许我们有必要让他们认识到——适度游戏才会让自己感觉良好,才是一种健康的娱乐方式。


这一期的哲学课试图和孩子们探讨——为什么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把握适度原则?

图片来自少年时15期《人类升级2.0》P114-116,绘者张天瑜

任何事物都存在由“好”转变为“坏”的临界点——“度”,我们需要找到这个“度”,并尽可能地让事物的变化不超出“度”的范围。


我们需要在做饭时把握火候适度,养花时把握浇水适度。同样,在饮食、运动和娱乐时,我们也需要把握适度的原则,这样才能保持、增进我们的身心健康。


第四课梦有意义吗?


许多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会为自己内心深处一些隐密的想法和欲望感到内疚、自责和害怕,他们以为自己的思想变得肮脏,人格出了问题。这种不安、自责的情绪会紧紧地抓住他们,干扰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这一期的哲学课试图告诉孩子——那些秘密的想法和欲望属于我们的潜意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图片来自少年时16期《3D打印》P119-121,绘者张天瑜


潜意识不由我们自己控制,也不代表我们的真正意愿,我们不必用现实世界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它、要求它,而应当学会接受它,和它做朋友。


第五课动物的行为有好坏之分吗?


孔雀鱼妈妈吃掉自己刚出生的宝宝,我们就可以说孔雀鱼是一种残忍的动物吗?

狮子吃掉羚羊,我们就可以判定狮子是恶的吗?

我们能够对动物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吗?


这一期的哲学课试图和孩子探讨道德。我们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我们人拥有道德感,我们人总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这样做是好还是坏,也有足够的理性来约束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而动物只按照它们的本能行事,它们的行为被它们物种特定的基因方案所决定,它们无法选择自己的行为。

图片来自少年时17期《纳米的世界》P117-119,绘者张天瑜


第六课恐惧从哪里来?恐惧有那么可怕吗?


不光是孩子,我们大人也常常会被恐惧抓住。


我们恐惧是因为我们不够勇敢吗?

我们应当为自己的恐惧羞愧吗?

我们能够战胜自己的恐惧吗?


这一期的哲学课试图和孩子探讨恐惧的本质。恐惧其实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是我们从高度警惕并习惯于把危险预想成灾难的原始祖先那里继承来的。


虽然恐惧——这套古老的“预警系统”,仍在保护我们现代人避开危险,但很多时候它也会犯“反应过度”的错误。


图片来自少年时18期《开始智能生活》P123-125,绘者张天瑜

我们不必为自己的恐惧感到羞愧,我们需要用心中理性的声音提醒自己不被恐惧蒙蔽和控制,我们需要一次次地和恐惧对峙,从而让自己变得不那么恐惧。


第七课什么是逻辑正确?


我们在与别人交谈时,会不知不觉离题万里;我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时会自相矛盾;我们在论证一个观点时,常常会轻率地得出自己希望得出的结论。不光是孩子,我们大人也比自己认为的更经常地犯一些逻辑错误。


这一期的哲学课试图和孩子们探讨如何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进行思考,并介绍了逻辑学的三个基本原则:“同一律”、“不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


图片来自少年时19期《正能量的房子》P116-118,绘者张天瑜


如果孩子们能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遵循这些原则进行思考,相信他们的语言和表达会更清晰、思维和推理也会更严谨。


第八课自由意味着什么?


我可以自由支配我的周末时间吗?

我可以自己决定要不要参加奥数班吗?

我能够拥有在家养狗的自由吗?


十几岁的孩子常常理直气壮地向爸爸妈妈要求更多选择和行动的自由。但自由真的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吗?


这一期的哲学课试图和孩子们探讨自由。自由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我们想做的事。我们每个人的自由都受到自然规律、他人、甚至我们自己的限制。

图片来自少年时21期《小物件 大科学》P125-127,绘者张天瑜


我们需要判断我们想要的自由是否现实;我们在追求自己自由的同时,要理解并尊重他人的自由;我们还需要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自由不受诱惑干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生来学习怎样自由地生活。

D回顾过去的一年


创作“星期天的哲学课”对我和女儿来说是一次无比珍贵的经历,我和女儿第一次成了工作上的伙伴。


尽管小多编辑部对我们非常信任,但他们对文章和插图质量的要求一贯严格。好几次,我的稿件被退回,需要完全重写。每当我焦虑、懈怠、有放弃的念头时,女儿总会鼓励我:“老妈,加油!我还想接着画插图呢!”女儿的插图也常有被要求修改四五次、甚至七八次的时候。每当她烦躁、不耐烦时,我都会对她说:“宝贝,你现在已经是一名职业插画师了,作为一名职业人士,你有责任按照客户的要求完成任务。”


创作“星期天的哲学课”,让我有机会重新思考恐惧、自由和诚实这些人生重要的问题,让我有机会从历史上那些最聪明的哲学家那里汲取了很多智慧和力量。哲学真的能够帮助我们看清许多问题和烦恼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会更有智慧地和自己、和他人相处。


创作“星期天的哲学课”,让女儿成为了一个更自信、更有主见的孩子。比起她的画画技艺得到提升这一点,我更想分享前两周发生的一件事。女儿告诉我她们班里大多数的同学都在嘲笑、讥讽班里一名学习落后的男生,她想就这件事找班主任老师谈谈。她说:“妈妈,你知道吗?比起那些带头奚落那名男生的同学,我更不喜欢那些没有自己主见,随大流嘲讽别人的同学。我要找老师谈谈,希望她能够引导同学们鼓励、帮助那名男生,而不是嘲讽他、打击他。”女儿的话让我感到非常自豪非常欣慰。


这一年来,她从一个敏感、内向的孩子成长为了一个更自信、更有主见的孩子,我想“星期天的哲学课”的创作过程在这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感谢群里的家长们关注我的分享。如果我的分享能让您和孩子对哲学产生一点儿兴趣,能让您对如何养育孩子有一点儿启发,我都会感到非常开心。希望和大家保持沟通和互动。再次感谢大家!

特别声明:本文观点仅为作者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平台开篇注明的文章来源信息,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 更多阅读,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